一、关于六年级读后感的例文
《只有一个地球》读后感
当我读完《只有一个地球》这篇文章时,我的心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,幼小的心灵里油然而生出一个想法:保护地球吧!那是我们的家啊!
这篇文章向我们说明了地球,这个人类的母亲,这个生活的摇篮是多么的秀丽,同时又是多么的容易破碎。地球的各种天然资源是有限的,而人类却不加节制的开采,必将加速地球上各种资源的枯竭。地球经过人类的破坏现在已经是千疮百孔了。甚至已经奄奄一息了……
在实际生活中,我们是多么不爱惜地球资源。就拿我作比方:在平时我总是开了灯不关,而且,有一次我自己一个人在家。上厕所时我开了灯,上完厕所后我没关灯。之后我开电脑写作文,突然电话“零零零”地响起来,妈妈叫我去帮她买一样物品,我匆匆忙忙地就忘了关灯和关电脑。谁知一去就是一小时,等我回来已经浪费了很多电了!
另外,据那些环保科学家研究表明:现在地球上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了36000平方公里,约占地球表面积的1/4。
我读了《只有一个地球》这篇文章使我觉得地球妈妈是多么的美妙,是多么的可爱。由于,课文里有说:“距离地球40亿公里内的宇宙没有适合我们居住的第二个星球。”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指望破坏地球妈妈后,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。
我就借这篇文章号召大家:行动起来吧!保护这个已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地球妈妈吧!难道你们忍心看到地球妈妈一天天得被破坏吗?你们一天一天得破坏她,不就等于把自己房子的砖一块一块得拆下来吗?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吧!
以上回答你满意么?
二、适用于所有书的读后感
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:
(1)简述原文有关内容。如所读书、文的篇名、作者、写作年代,以及原书
或原文的内容概要。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,并为后文的议论作
好铺垫。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“简”字,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、文的
具体内容,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,略去与感想无关的物品。
(2)亮明基本见解。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,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。
这样的句子可称为“见解句”。这个见解句表述的,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。
“见解句”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,可以在篇首,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。初
学写作的同学,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技巧,把见解写在篇首。
(3)围绕基本见解摆事实讲道理。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,是对基本观
点(即中心论点)的阐述,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见解的正确性,使论点更加突
出、更有说服力。这个经过应注意的是,所摆事实、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
本见解,为基本见解服务。
(4)围绕基本见解联系实际。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,有真情实感。
要做到这一点,必须善于联系实际。这“实际”可以是个人的想法、言行、经历,
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。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见解,为见解服务,
而不能盲目联系、前后脱节。
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,然而这思路不是墨守成规的,要善于灵活
掌握。比如,“简述原文”一般在“亮明见解”前,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
以的。再者,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
经历,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。
三、帮我找10个读后感作文..谢谢
读《遥远的岛》有感
小编认为‘成长的岁月》的《内心的成长》这个分目录里,有篇名叫《遥远的岛》的文章,给我们讲述了两个孩子内心成长的故事。
从前有两个孩子,他们一心向往着海上的那个神秘而异彩纷呈的小岛。可是当终于有一天,他们真的踏上这个小岛之后,才发现,这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荒野。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,这就是曾日夜向往的小岛。他们回家之后一直很难过,也从此不再看这个小岛了。
看了这篇文章之后,我感触很深。从对梦的痴心幻想到逐步认识冰冷的现实,也是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内容。 每一个人的童年时代,都是梦的季节。小时侯,我们阅读的,是美妙的童话,画的,是无拘无束的想象画,听的,是欢快的儿歌,做的,是无奇不有一心向往的梦。小时侯,在我们的眼里,周围每个人都是笑着的,每个故事都有圆满的结局,天空,可以画成绿色,狮子,不会吃人……一切都是多么美妙啊。
然而,随着年龄的增长,时刻的飞逝,我们长高了,长大了,看到的物品多了,也懂得了不少。其实我们有很多愿望,当我们真的涉足期间,却突然大失所望,全球上任何事物,都比不上人的想象那么美妙。我们总会慢慢发现,不是每个人都是笑着的,不是每个故事都有圆满的结局,天空,毕竟还是蓝的,狮子,还是会吃人……
我想起了以前在作文选上看过的一篇作文。它讲的是作者快小学毕业了,想考上重点中学。一天晚上,作者的妈妈请了重点中学的几位老师到家里来吃饭,并给他们送礼,让他们帮帮忙,让作者“顺利”进入重点中学。作者当时感触很深,也很诧异,重点中学不是只有考好试才能进的吗?何故有些人进修不好也能进重点中学?大人却对作者说:你是小孩,你不懂。
的确是这个样子的,我们毕竟还是小孩,我们还有很多事务不懂,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们始终还是会懂的。我们也会发现,我们的梦,也可能像《遥远的岛》这篇文章里的那个小岛一样,只是一片荒野。当热烈的愿望遇到冰冷的现实,我们也会因此而难过,伤心。“成长的感觉,外人看来,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悦;自己体会,则有蛹虫化蝶的痛苦和新鸟破壳的挣扎。”是的,随着年龄的增长,有的事务我们不得不去认识,去面对。
我又想起了,老师曾说过,像我们这种年龄,应该暂时告别童话,多阅读些现实的文学作品。不错,童年的梦,热烈的愿望遇到冰冷的现实,可能会一个个破碎,而我们,正是踩着这些秀丽的七彩梦的气泡,一天天成长的。
读《苦恼》有感
读了契柯夫的《苦恼》之后,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众生活的凄惨。
《苦恼》讲述的是马车夫约纳在一个冬夜的拉车生活。约纳的儿子这个星期在医院死去,他老人家早已失去老伴,现在孤苦伶仃,悲痛麻木。他接待了几批乘客,路上几次想向乘客苦诉自己的苦恼与悲痛,但得到的却是乘客催赶的责骂,由于大众嫌他心不在焉。夜深了,他回到大车店,但连喂马的燕麦钱都没赚到。黑暗,孤寂与悲痛又涌上心头,天冷使他心更冷。他轻轻地抚摩着自己忠实的小母马,把心里话统统对它说了……
马车夫约纳只是千万生活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大众中的一个。这些人贫穷,没有依靠,生活凄惨。他们不能享受生活,每天为了生计奔波。他们生活艰难,经常为下一顿饭的着落犯愁。这些人全力为生计劳动,心中的苦恼能向谁人倾诉呢?又有几许人真正了解他们,关心他们,帮助他们呢?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众的是生活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,而且他们比我们常人有更多的苦恼。
其实,不管在何者社会,无论繁盛还是落后,都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,而且他们的命运都是同样悲惨的。读了《苦恼》以后,我想起了那些在街边捡垃圾为生的老人。这些老人衣衫褴褛,驼着背,背着个沉重的大垃圾袋,夏天顶着烈日,冬天冒着寒风,终日在大街游荡。他们有时翻着脏兮兮的垃圾桶,找有没有可卖钱的物品,有时尾随着行人,捡他们扔下的易拉罐,包装袋。这些老人可能是没有子女的,也可能是失去子女的,也可能是被子女抛弃的,也可能是残疾的,或者没有几许智慧的。他们没有几许劳动力,因此只能过这种穷苦的生活,生活在社会最底层。还要遭人白眼和鄙视。他们长期生活压抑,心中的苦恼向谁去述说?他们有人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,有人承受着被子女抛弃的凄凉,有人承受着残疾人的自卑,有人承受着“少壮不努力”的悔恨……这些人都把各自的苦恼憋在心里,他们找不到人诉苦,也没有时刻去伤春悲秋,由于慢下一步,下一顿饭又没有着落了。
《苦恼’里面马车夫约纳的生活固然悲惨,但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苦恼。